新闻中心

首页  >  新闻中心  >  新闻详情

智合同:当AI遇上合同管理,如何破解企业“签约焦虑”?

2025-09-26发布
【摘要】 在商业合作日益复杂、合规要求不断升级的今天,“签好合同”已从“法务部门的职责”转变为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”。智合同这类智能应用的普及,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企业管理思维的革新——当AI成为合同管理中的“数字伙伴”,企业得以从繁琐的文本处理中解放,将更多精力投入核心业务创新,最终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锚定确定性增长。

引言:从“合同堆里找条款”到“AI一键风险预警”


【近日“某新能源车企因采购合同关键参数遗漏导致量产延期”“某MCN机构与主播纠纷因违约金条款模糊对簿公堂”等新闻频上热搜,暴露出企业合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痛点——效率低、风险隐蔽、协同难。与此同时,AI技术的爆发为合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解法:以“智合同”为代表的智能合同应用,正通过自然语言处理(NLP)、知识图谱、大数据分析及融合大模型技术,将传统“人工驱动”的合同流程升级为“AI赋能”的智慧管理模式。

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国内企业合同智能审查需求同比增长超200%,其中制造业、互联网、金融行业渗透率最高。智合同这类工具为何能成为企业刚需?它究竟如何重构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?我们从最新实践场景中寻找答案。


一、热点场景直击:为什么企业需要“更聪明的合同”? 


1. 政策合规压力倒逼:从“形式审查”到“实质风控” 

2024年《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》实施细则明确要求,“重大合同需嵌入法律、财务、业务多维度合规审查”,而中小企业也面临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法规对合同条款的细化约束(如数据跨境条款需明确“最小必要”原则)。传统人工审查依赖律师经验,面对海量合同时易出现“漏审”“误判”。

案例:某省属国企在招标采购季需集中处理上千份供应商合同,过去法务团队需逐份核对“资质有效期”“违约责任”“知识产权归属”等30+风险点,耗时长达数周;引入智合同后,AI通过预置的“国企采购合规知识库”,自动识别“供应商资质过期”“验收标准不明确”等高风险条款,审查效率提升80%,关键风险漏检率从15%降至2%以下。


2. 商业合作高频化:从“事后救火”到“事前预防” 

直播电商、灵活用工、SaaS服务等新业态的爆发,让合同签署从“低频大额”转向“高频小额”。例如,某MCN机构每月与数百名主播签订合作协议,若每份合同均依赖人工起草,不仅成本高昂,还可能因“分成比例表述歧义”“竞业限制期限违规”等细节引发纠纷。

最新趋势:2024年Q2,智合同平台“模板智能生成”功能使用量环比增长120%,用户可通过输入“合作类型(如直播带货/技术服务)、核心诉求(如保底分成/流量对赌)、特殊要求(如数据保密)”等关键词,AI自动生成符合《民法典》及行业惯例的标准化合同草案,覆盖90%以上的常见商业场景。


二、智合同的核心能力:AI如何“读懂”合同并创造价值? 

区别于传统的OCR扫描或基础关键词搜索,智合同的智能应用基于“感知-认知-决策”三层技术架构,真正实现从“看文字”到“懂意图”的跨越:


1. NLP+知识图谱:让合同条款“可解释” 

通过训练超100万份真实合同语料库(涵盖各行各业典型场景),智合同构建了“合同条款-法律规则-商业目标”的关联知识图谱。例如,当识别到“违约责任”条款中仅约定“赔偿损失”而无具体计算方式时,AI会关联《民法典》第584条(可预见损失规则),提示“建议补充‘以实际损失为限,不超过合同总金额的30%’等量化标准”;若发现“知识产权归属”条款未区分“背景知识产权”与“改进知识产权”,则会关联行业惯例(如软件合作开发中通常约定“改进部分归双方共有”),提供修改建议。


2. 动态风险库:实时捕捉监管与市场变化 

合同风险并非静态——例如2024年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新规出台后,“跨境传输个人信息的合同需明确‘数据接收方安全能力证明’”成为新要求;新能源行业补贴政策调整后,“设备采购合同中关于‘性能不达标退款’的触发条件”需重新设计。智合同通过接入政策监测API和行业动态数据库,每周更新风险规则库,确保审查标准与最新法规同步。


3. 全流程协同:打破“法务-业务-财务”信息孤岛

传统合同管理中,业务部门关注“交易达成速度”,法务部门聚焦“风险控制”,财务部门在意“付款条款合理性”,三方常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矛盾。智合同通过“智能工作流”串联各方需求提供“订阅”服务:业务、法务和财务都可配置自己部门必审项,减少重复工作,提供工作效率,合同在最终签署前,财务模块自动校验“付款金额与合同总额一致性”“保证金退还条件触发逻辑”,确保全链路无疏漏。


三、未来展望:从“工具”到“伙伴”,合同管理的终极形态是什么? 


当前,智合同等智能应用已帮助企业实现“降本(审查效率提升60%+)、增效(签约周期缩短50%+)、控险(重大风险漏检率低于5%)”的初步目标,但技术演进仍在继续:

更拟人的交互:未来AI可能以“合同顾问”角色参与谈判,实时回答“这条条款如果这样改会有什么风险?”“对方坚持删除质保条款,我们该如何应对?”等业务场景问题;

更深度的业务融合:通过与ERP、CRM系统打通,AI可根据企业历史交易数据(如某供应商过往履约准时率)自动调整“预付款比


结语

在商业合作日益复杂、合规要求不断升级的今天,“签好合同”已从“法务部门的职责”转变为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”。智合同这类智能应用的普及,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企业管理思维的革新——当AI成为合同管理中的“数字伙伴”,企业得以从繁琐的文本处理中解放,将更多精力投入核心业务创新,最终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锚定确定性增长。

(注:文中数据为模拟行业趋势,实际应用效果因企业场景而异。)


上一篇:从甲骨文的“数据野心”看合同智能:当法律契约遇上云与AI的化学反应
400-865-8505

打开微信扫一扫,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