覆盖300+类合同,审查过程只需3秒
缺陷标注+修改示例,全面排查合同风险
专业的风险评估报告与改进意见,媲美专业律师
全面覆盖数千种行业应用场景
经专业律师团队精选优化,有效降低合同风险
累计起草超百万份合同
【热点事件】
近日报道,某电商平台报警称发现异常订单:用户张某账号在2年内以"拒收"为由退货800余件高价电子产品主货品,但均未退回配套赠品(如耳机、充电器等),累计非法获利38万元。警方调查发现,快递员孙某利用平台"赠品无需退回"的系统漏洞,借用张某账号实施诈骗。此案暴露出电商合同中的赠品管理条款缺失与履约监控漏洞,引发对数字经济时代合同治理的深度思考。
一、案件背后的合同三大致命漏洞
1. 赠品权属条款的"法律真空"
平台规则缺陷:涉案平台《用户协议》仅规定"主商品拒收需退回",未明确赠品是否需同步返还,导致孙某钻了"法无禁止即可为"的空子。
法律争议焦点:
o赠品是否属于"交易组成部分"?(《民法典》第6条"公平原则"的适用边界)
o消费者单方截留赠品是否构成不当得利?(《民法典》第985条)
司法实践矛盾:同类案件中,部分法院判决"赠品需返还"(如杭州王某案),部分认定"商家未约定则无权追责"(如广州某手机案)。
2. 履约监控机制的"技术失灵"
系统设计缺陷:平台物流系统仅追踪主商品签收/退回状态,未对赠品设置独立编码和强制核销流程。
数据对比异常:
技术反思:现有电商系统将赠品视为"附属品",缺乏与主商品的物权关联绑定(如区块链数字孪生技术)。
3. 违约责任条款的"威慑不足"
平台处罚措施:仅对张某账号封禁,未追溯实际操作人孙某的法律责任。
赔偿范围局限:平台仅要求退回赠品或折价赔偿,未主张可得利益损失(如赠品转售利润)。
刑事追责空白:案件最终以"诈骗罪"定性,但暴露出平台合同未约定"恶意退货行为的刑事责任衔接条款"。
二、电商合同治理的四大升级路径
1. 明确赠品权属的"三重绑定"条款
法律属性绑定:在电子合同中增设《赠品清单》,明确"赠品与主商品构成完整交易单元,退货时需一并返还"。
物权追溯绑定:采用区块链技术为赠品生成唯一数字ID,与主商品绑定同一物流单号(如京东"赠品溯源码")。
价值标注绑定:强制商家标注赠品市场参考价(避免"价值已包含"争议)。
案例参考:苏宁易购已推行"赠品强制核销"制度,退货时需扫码确认赠品返还。
2. 构建全链路监控的"智能风控体系"
技术防控矩阵:
o物流节点监控:通过AI识别"主商品拒收但赠品未退回"的异常订单;
o行为画像分析:对高频退货账号(如孙某借用账号)设置退货率阈值预警;
o数字孪生溯源:主商品与赠品绑定同一NFC芯片,实现物理-数字双闭环。
企业实践:顺丰已试点"赠品物流专属通道",要求快递员拍照核验赠品退回状态。
3. 重构违约责任的"阶梯式赔偿"机制
民事赔偿:
o基础赔偿:赠品成本价(如耳机市场价80元);
o惩罚性赔偿:非法获利金额的1-3倍(参考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5条);
o可得利益损失:商家因赠品流失导致的用户复购减少等间接损失。
刑事衔接:在合同中约定"涉嫌犯罪的,平台有权移交司法机关"(如本案诈骗罪定性依据)。
司法创新:杭州互联网法院已支持"恶意退货者承担商家维权合理费用"(如律师费、鉴定费)。
4. 建立跨平台联动的"黑名单共享机制"
行业协作:电商、物流、支付平台共享"异常账号数据库",对孙某类职业羊毛党实施联合惩戒。
信用惩戒:将恶意退货行为纳入个人征信报告(参考央行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》)。
政策动向:市场监管总局正起草《网络交易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指南》,拟将"系统性截留赠品"列为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。
三、未来趋势:从合同条款到商业生态的重构
1.立法完善:推动《电子商务法》修订,增设"赠品交易特别条款",明确权属划分和违约责任;
2.技术赋能:推广区块链+物联网技术,构建"赠品数字身份证"体系;
3.行业自律:电商平台联合制定《赠品管理规范》,将赠品纠纷率纳入商家信用评级。
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所言:"电商赠品纠纷的本质,是数字时代合同正义与商业效率的平衡问题。只有通过法律规制与技术治理的双轮驱动,才能让'买赠促销'回归诚信本质。"
(本文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司法文书及行业报告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智合同利用AI技术赋能电商企业实现合同数智化管理,预警规避合同风险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,关注公众号